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白鴒鷥:熊嗥北冰國--楊文顯畫室專訪(2010-10-27)

熊嗥北冰國--楊文顯畫室專訪          Tomi楊平猷

到這張畫,第一眼生起的感念是忌妒與醋味。
就是這一張。二零一零年台美藝術協會年度冬季展,被拿來當海報邀請函刊頭的這一張「Global Warming」。(右,圖一)

畫面的正前方,是一隻站在碎冰塊上仰天長嗥的北極熊。描述地球暖化後,北極地區冰山溶化;冰體支離破碎,北極熊失去棲息與捕食地,面對絕滅危機的景象。這原是我正在規劃雕塑創作的課題,竟然在這畫面上出現了。

藝術工作是一種創造的行為。既然讓他率先發表,我的創意價值也就泡湯了。身為禪藝雙修的雕塑家,醋味一閃還是難免。但,讚美與推崇的心,也迅速隨後升起。

記得三年前初識楊兄時,看到他的畫作,真是不敢茍同。形態比例;透視色澤都不用說。他的獨特創作心意,也被拖累成為粗糙怪異。

隨後兩年,看著這位半路出家晚年改行的他,日日不同年年進步。除了上述缺失改進了不算,構圖也有模有樣,筆法色調也日益老練。加上他那種對生命;對鄉土;對社會;對周遭的關懷,與他特殊的解讀想像力,畫面自成一格,及多產的精進力,蠻有嚴然成家的態勢,每每感然於心。

傳聞中,他有一幅十八呎長六呎高的巨畫「聖谷眺望」,想看他的畫,是前日專程拜訪參觀畫室的原因。也從訪談中得到更深一層認識與肯定。

「嗥」字,原是指「狼嗥」。楊兄在這畫面的構思中,給予故事化。好像是:飢餓的熊爸想吃小熊果腹(這是北極熊的習性)和熊媽吵架鬧翻,憤然離去的場景。畫面上把母熊的哀嚎「嗥」成這樣,加上天空上孫悟空麥當勞等有能力的族群,逃向外太空的背景,令整個暖化與滅絕的問題,更顯悲情。這是我所料不及的,也是雕塑家與畫家因道具的不同,在同樣的課題取材上,取角與描述上難以相同的原由。

這是那天,在楊文顯先生的宅第裡最先的感觸。「熊嗥」一詞是個人依感觸而冠加。對於地球的關懷,楊兄畫了很多張。其中兩張,編成[地球系列](Global Matters),Post在他的網站上。歡迎參觀。網址是:www.wensyoung.com
至於那張巨畫,「San Fernando Valley(聖谷)」,是描述由他家附近聖谷某高地眺望San Fernando一帶環谷的景觀。(左,圖二)

這張畫,原是應聖谷台灣同鄉會表演舞台背景的需要而創作。卻沒有因為是佈景而失卻藝術性。他把當地重要的讓他入目的建築與景觀,擇取編列而成。整個畫面安排井然穩當並沒有因為畫面大畫材多而失控,透視比例都沒有出現大礙眼的問題。雖還不是世界名畫,算起來已具有相當的成熟度與可看度。
從畫面上思緒的安穩不茍,可以看出作畫當時內心的真誠。猜想到他對鄉親對社區心性的一班。

另外一張讓我特別注意的是(View from West Hill to Chatsworth)(右,圖三)。這張除了中景的房舍有些緊張之,遠方與近景都是不錯的表現。尤其前面那棵樹,輕鬆的樹葉;枝幹;陰影色澤等調配與描繪,已形成令人感動的韻味。這是藝術家所認真的方向。

其他還有很多畫作,都分類公佈再網站上。不再介紹。
「打開紅簾」(原名“心靈之窗”)(左,圖四),這一系列的作品,是他內心最執著的部份。是直得鄉親們省思課題。我們應該相應他。

參觀畫作之後當然坐下話家常:

楊文顯,1935年生於台南。年少即想法異於一般。
凡事講求實用。自有主張,不讀一般中學,初中先讀農校,後改讀工校。成大機械系畢業後留學美國。

在UCLA主修流體力學。畢業後,留校教書並深入研究,同時服務工界。1979年自立公司,生產環保儀器。供應化學工業用品。2002年退休。2004年(69歲),入社區大學選修油畫。2005年加入台美藝術協會。

老來入行,原只為打發時間。一畫,竟然上了癮。他說在社區大學裏,老師只教哪裡買材料,顏料怎麼調,其他都是自己摸索實驗揣摩。



可能摸索中,發現這是表達他內心深處最好的工具吧?遂不斷作畫,產量豐富。

短短幾年能有這樣的成績,在我看來,若不是特別的天份,凡事觀察細膩入微,就是他對自然;鄉情;生命的執著疼惜。那樣急於表達述說的真誠使然。

這樣的人,我們讚嘆,我們對他明天的成就祝福。
同時,對於北冰國的嗥聲與紅窗簾那邊的世界祈禱。(10/5/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