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白鴒鷥:與師共舞~寫在陳景容楊平猷師生聯合美展之前(2010-08-04)

與師共舞
~~寫在陳景容楊平猷師生聯合美展之前              Tomi Yang

是偶然的因緣,就在這陳景容美術館裡,幫忙南加州婦女會的美展會場佈置時,談及陳景容教授的往事,我也憶起當年種種。

那一年,一九七八年。陳景容老師應李梅術科主任的邀請,從日本回國,到國立台灣藝專任教,主教素描與西畫。當時我是雕塑組三年級,並沒有直接在他座下授教.但他的回國,對我還是有相當的震撼。

陳景容老師上課之餘,都在學校,畫畫、打球,和學生吃同一大鍋飯,用同樣的畫室,畫同樣的石膏像,同樣的模特兒,他的生活模式;繪畫技法與內涵,從學生的角度看,一切透明。
傳聞他有一些專長──壁畫與壁畫移植、古畫修復、馬賽克製作等技法,對我們來說,一直帶著神秘的面紗.加上輕鬆而寡言的舉止,師生間親近而有分寸。尤其他那年輕畫家那種生活浸贏於專業藝術的風範,一直是我們的表率。

藝專時代雖分美術科、雕塑科、音樂科、美工科……等等科別。但學生通常還是會在科際組別間串門子,相互觀念交流或擷取創作的靈感。陳老師也不例外,不時也會來雕塑教室走動。課堂之餘我也經常參訪在他的半徑中。「黃昏」、「雕塑教室」(右上)、「大提琴」(右二)等作品,除了創作本身的欣賞性外,也可以看出校園內的端倪。

這樣沒有直接受教的同學,無形中也受益良多,由他所帶動出來精勤的藝術氣息,營造了當時藝專校園的學風。
他畫風新穎,畫面佈局簡潔精緻,構圖嚴密,色層細膩豐富,取材靜物而超越現實的文意構思,這也是台灣當時藝術所少有,在學生創作學習中,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作品「靜物」(右三) 跟我們教室裡的內容相同,只是他排列的方法,超越了一般的思維,開拓了同學的想像空間。

他喜歡運動,黃昏時刻,棒球場足球場,也常有他的身影。沒有球隊時,兩三人對投的情況也有.我也曾經餵過他的棒球打擊,只是我的投球力道不足而草草完事。這種校園生活,因為畢業離校,個人奔波逐年淡忘.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看了美術館內典藏大作,畫面上的男女模特兒、石膏像、雕塑心棒、大提琴等種種當年校園景象,幕幕記憶現前。

同時也看到久仰的壁畫移植,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更有瓶瓶罐罐與陶板上的釉下彩繪,這些是過去一般難以見到的創作珍藏。

歐洲古典馬賽克分凡蒂岡式與拜占庭式兩種主流,陳景容老師的技法,屬於拜占庭的傳統.保留石粒斬裁時留下的粗糙斷痕,表現了天然質感與粒粒銜接間頓挫律動的美感。每粒石片的大小與傾斜度及色澤調配都很講究

陳老師陶瓶陶板上的彩繪,是他退休後才開始.跟鶯歌陶瓷工廠合作,他也介紹很多藝術朋友,在鶯歌逐漸沒落的時後,參與了推廣的服務。「印度男人」可以看出對釉彩的功夫,仍不失他素描油畫的功力與風格。

我個人自近年重回藝壇後,經過連續不斷的多次團體展;雙人展;及個展。作品內容從宗教的轉到鄉土的。在南加、台灣、聖地牙哥間疲忙之後,本想小閉關,暫停展出以養精休息一段,創作內容也藉此機會作個調整轉型再出發。也因為這偶然的因緣,應美術館館長陳景修突然的榮幸邀請,又得馬不停蹄的「與師共舞」──師生聯展。

聯展緊接著聖地牙哥的個展,我個人有些怯懼。雕塑的創作都是花時間,生產緩慢的工作。依陳景修的建議,聖地牙哥展出的鄉情,大洛杉磯的朋友都還沒有看過,搬過來作巡迴展,就此也有個分享與交待。

其中「起」(左一)為銅鑄.浮起的女體裁剪與結構,簡潔而肯定的線條表達方式,和陳老師油畫主題線條的勾勒,不知不覺中似乎有些關聯,如蛙趣、水牛一類是童年風土記憶。

另外,特別介紹版金雷射切割與焊接成型的現代雕塑。這方面的思考,是從馬諦斯的剪貼與線條速寫得到的靈感,當兩者連結並三度空間化後,配合景觀環境的相襯,形成現代的雕塑藝術.這種表達方式,一般少有。

「布農記事」(左二)是一高六公尺的景觀雕塑攝影,描述布農族特殊的文化歷史痕跡.竹節鋼抝出來的線條與雷射切雕的版面,焊接結合成型.由天空與山色襯出主題,形成的現代感。

「精診細斷」(左下),原是輔仁大學醫學院校園藝術的模型.描述醫生細心閱讀X-Ray光片.有鼓勵學生成為好醫師的意思,今年重新切焊不銹鋼,並加彩色完成。

這是師生聯展的簡介,歡迎大家來「共舞」,並請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