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聖地牙哥的鄉親致敬 楊平猷

在一個盛宴裡,我們同桌比鄰而坐。雖是初識,卻交談甚歡。原先,我以為陳教授是好友Kim的男友。(抱歉) 結果不是。陳教授只是義務幫忙,從聖地牙哥大老遠車她來洛杉磯參加這個重要的盛會。
言談中陳教授知道我的雕塑工作,立即邀約推薦展覽事宜。當然陳先生不知道個人的作品是魚是蝦。剛好個人七月一日起,在拉姑那灘藝術季中有一個展覽。也就邀請他先來參觀,了解是否適合他心中的想像。
我們安排了接待參觀的時間;也約定該準備作品照片與個人簡歷,好作推薦的資料。
七月某日,我按約定在拉姑那展覽會場門口等他。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不見人影。直到最後,陳教授才蒼白著臉進來。原來他迷路了,他在高速公路上辛勤的來回跑了很多趟,最後才問出了5號與405及133等公路之間的端倪。
十一月某日,依現任的中心范主任的安排,到(台灣中心)接受正式的展覽書面邀請文件,及藝廊的場地勘察。當天正是感恩節的前一天;是中心團聚的星期 三,可以參加中午的感恩聚餐。到達台灣中心時,有一對醫生和醫生娘推著剪草機在整庭園;裡面有多位同鄉義工在演藝廳敲敲打打,忙著隔間裝修。也有丈量,也 有油漆。廚房則是廚藝班的阿媽們忙成一氣。陳教授則在教室裡阿一烏ㄝ喔的教日語。當然還有其他的節目進行著。
在圖書館裡,我讀了一本(YAM)的雜誌,並聆聽櫃檯義工小姐的說明。原來,「台灣中心」是一群思鄉愛鄉的Yam,漂泊遷徙,落土生根。為了台灣鄉 親,為了台灣文化,為了相互扶持,成立基金會。集資買地出錢出力自建而成,尤其幾位博士級的義工吳銘賢、呂錦文等,更是令人銘心入骨。
感受當時的溫馨,我又想起5號公路來回奔馳的陳教授。不只是他,還有所有的Yam。我心中現起甘藷水牛和鷺鷥。
為什麼台灣人喜歡甘藷;喜歡牛喜歡白鷺鷥?
除了生命結構的息息相關外,我們還具備了和他們同等特質:溫韌穩定能隨順生根;聰明而認真勤勞,正直又堅毅刻苦,和平加潔淨好合群。這可是台灣文化與生命的根基。
感念這樣的特質,我再再研究台灣水牛和白鷺鷥.更追憶起種種童年生活,也感受品嘗血液中這樣的元素。
藝術是一種語言,一種表示內心的工具.展覽是一種傳達一種取得互動共鳴的方式。
以感念共同體的心開始了這次展覽的思維取向.適逢台灣傳統週,向鄉親致敬.敬請給予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