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楊平猷生命中的兩件事──佛法與雕塑



2013年 楊平猷台北師範畢業五十週年紀念  給同班同學的一封信

楊平猷,要不是這幾年(約2006)來,開始參與加州的社團活動,需要中文名字的話,可能連他自己都忘記這是誰了。二十幾年來,都用Tomi Yang,朋友親戚只這樣呼他,寫文章時則常自稱木匠。著有,木匠的日記 木匠的論壇 木匠說故事 木匠詩集。其中 [從三界四食的角度來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一文,在楊英風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網站上可以找到。所有的論著,都跟改變自己的生命的品質有關。目前正進行旅美鄉情藝術家專訪,陸續發表在當地[太平洋時報]上,並準備成册專書出版。

楊平猷,一九四三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依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他一生的經歷也果真如此。

從他的記憶裏,三歲在牆上塗鴉時,就能找出如阿拉伯彎刀的一筆,還天天自我欣賞,稱讚線條美妙。進小學後,美術比賽總得第一。五年級時,即每天被美術老師帶到校外,背著畫具,作水彩寫生練習,直到六年級因為升學,被母親制止。

初中一年級,從同學處借來台中陳克元畫室鋼筆畫函授的講義,不斷自我練習,奠定了優美筆觸的基礎。從雕塑作品刻痕或木刻上電鉅切痕,都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軌跡上所表現的力道與美感。

同時,在 [清中畫室] 紀有權 (杭州藝專) 老師的帶領下,也學到了配色的善巧,只要一看,就能配出非常接近的色澤。

一九五九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在級任周瑛老師的特別指導下,專攻素描。周老師是福建師範學校畢業,在北師任教多年,培育知名藝術家滿台灣。素描,水彩,版畫是他的專長,也得到國家各界的肯定。

北師最重要的是以愛的教育方式,學習文化的傳承。在周瑛老師這種教育方式引導下,改變了楊平猷農村個體與自卑思惟模式,師生同學間群體生活建立的個人與團隊自信, 同學間相互評比逼迫與鼓舞激勵,全班同學突飛猛進,楊平猷也立下藝術著力的實質基礎。在往後的整體生崖中,不論藝術上或生活態度上,有著決定性的方向轉折點。

拿著周老師給他素描教室的鑰匙,得以夜間逃睡加班。同時得到大哥楊加猷的資助與鼓勵。大哥給他余光中的梵谷傳,令他對藝術的嚮往堅定不移,並對藝術家熱愛生命的氣質,有初步的認識。透過叔公楊肇嘉推薦與好友吳木星的引領,又在李石樵教授的畫室學習,學得下筆更加準確與肯定。後又在大哥的好友工業設計家王練登教授的額外指導靜物素描,學習單色處理多元光色間明度與彩度的調配與掌握。同時了解物物之間相互的關係的必然性,這些成果最後又得到周老師的認可總結。

有一次 在台灣藝術館,李德老師的素描展裏,看到李老師對畫面整體氛圍的處理方式 大為吃驚。拜訪了一次之後,雖然沒有直接就教,背後多時的模仿與練習也受很大的影響,幾年後再見面,也得到他的認同,算是他的學生。

在北師三年中,吳承燕老師座下,也學中國水墨畫。但比起素描,他對中國畫與水彩軟性的毛筆自嘆力不從心。

當時台北師範圖書館,藏書很多。其中武術與中國歷代文仕畫家的傳記思想語錄,是他的最愛。尤其畫馬韓幹的 [大自然就是我的老師 ] 。與謝赫六法中 [氣韻生動] 的論說 這樣濃厚的道家思想對他影響最深。即使是素描,他對大自然一粒水果一個杯子的虛心學習。對整體架構,氣韻氛圍的掌握,都與這些思想有關。甚至他對生命觀點,人格的塑造也在這種勳習中逐漸建立。

一九六三年,北師第三年,看到楊英風教授在歷史博物館的雕塑展,令他開了眼界。發願有朝一日,一定要學雕塑。一個高中生年齡的青年,三年中,過著多采多姿浪漫而充實有意義的生活,現在想來都會發笑,也感恩全校師生共同營造的一切。

北師畢業後,三年教書生涯中,對華夏百家思想也發費了不少時光去研讀。

一九六六年考入板橋國立藝專藝術科。次年,一年級的下學期,楊英風教授從義大利回國。在他南海路的門口製作土地改革紀念館的浮雕。有幸得到好友吳木星傳來的情報,並設計路過參觀,蹲下來就幫忙。依傳統禮俗,成為入室的學徒。一幫就是十年。當然,配合了藝專雕塑組的學歷,一生就和雕塑綁在一起。

在楊英風教授的指導下,接觸各種不同的材料,技術的學習是自由發揮。生命的品質與思想的確立,才是教育的重點。因為沒有特定的技術,所以在楊平猷的雕塑生涯裏,沒又固定素材與技法,拿到甚麼材料就用什麼。運用當地出產,當下可得的材料,自由發揮其特性,淋漓盡致。這和時下許多藝術家刻意取用別人不曾用過的材料的 [獨創] 理念不同。

楊教授留學義大利時,曾在義大利銅章藝術家球波勒門下,學得古典銅章製造法。這一門技法在台灣,楊平猷有幸得到獨傳。他的浮雕,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在楊英風的呦呦藝苑裏 [天人合一] 不執取己見,把自己容入環境中的教化外,還給了楊平猷一位老師--愛新覺羅毓鈞。毓老師是清末禮親王。是台大政大的文史哲教授。其中[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樣的頂天立地的思想,在往後楊平猷的佛教八正道生活中,有相當的幫助。

說起楊平猷的佛教養成,應該追溯到十三四歲。當時他母親四十幾歲,更年期後,自認為身體乾淨了。皈依法師,持齋誦經聽經。這些他都耳濡目染。問題是母親不懂漢學,拿著經本問遍了清水漢學耆老,不得其解。作為兒子的他,剛好找到一本蔣介石轉進台灣前,上海商務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辭典]。這本書不是ㄅㄆㄇㄈ拼音,而是用上下兩字 各取上下音陰陽上去來切。適合所有中國各省各地的官方語言。也適合閩南漢音。在幫忙母親的同時,自己也熟習了[普門品][彌陀經][金剛經]等。又陪母親到處聽經,經論的解讀有一些認識。

稍長,離家求學時,這些當然擺在一邊。但種下的道因 卻不知不覺地在成長。畫畫雕塑時,全神專注的習慣與追憶影像的訓練,剛好相同於禪定 [取] 相培育的過程。造就了日後禪定的基礎。追求畫面的整體性與平衡感也和四念住的觀心法門與覺知訓練相去不遠。十七歲時,曾有醺醺然與神同在,自然入定的經驗。整整數天陶醉其中。有一次,手接毓老師給他傅心畬教受的心經觀音圖像時,令他三月(非三日)不知肉味的身心離繫狀態。這都在發心修習正法之前所發生。當初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往後禪修有所認知後才記憶起來。

一九七九年來美之前,在友人的鼓勵與幫助下,皈依了台南悟光法師。修習東密 。從此禪修不斷。也認識了共修的重要性。

一九八一年親近了印海法師與常明法師及南加州諸山長老。言教身教受益良多。在顯如慈田張大卿等善知識的循循善導下,改讀印順法師的[佛法槪論] [佛陀的啟示]等書。 也研讀了 [阿含經典] ,南北傳諸大師的語錄著作與修行心要。更在(老)法印寺地下室跟印海法師學習呼吸,中止了持咒。但如意輪本尊的法願仍然存藏在心

[清靜道論] 的研讀 (印海法師指導) 與實習。並在張大卿老師的指導下,更得到法義清楚肯定。其後帶著[呼吸觀]的修習,在工作中即是出坡修行的自我練習,建立了[自依止法依止]的四念住基礎。在苦難的洪流發生時,能 [ 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 讓正念現前。在自己建立的沙洲上不被洪流所沖倒。從中經驗了七覺知 (七菩提分) ,確立了八正道 (八功德水)。

二零零三年起,參訪了內觀中心,學習葛印卡老師的內關禪法。

二零零五年起,親近了法鼓山,學習默照與話頭禪法。在聖嚴法師及諸法師與師兄弟的言教與身教中,獲益良多。
從此確立了漢傳南傳等禪法的共同性,都是”心”的認知與運作的善巧,印順長老說[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見 浮雕)。

在這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體驗了身心五蘊中,認識色受想行識的分別狀態,與其中的相互依存性。並體驗了這五蘊剎那生滅的因果關係,與心識變化的不可捕捉性。也感知了十二緣起中所說的[無明緣行],那種由於內心潛藏欲愛所開展出來的能量。與它對世間影響的可怕性。這些體驗都和論書 [阿毗達摩] 與 [清靜道論] 所說的相吻合。毗ㄆ一ˊ

尤其近幾年,看到自己生生世世,日又一日的,一直拷貝自己所欲所求所厭的生活模式 輪迴不已。對此深感慚愧不安,只有一心向佛,才是正道。

他在上面的最後幾小段所描述的,都是佛教的名詞。既陌生又生澀。不是我們這些門外人仕所容易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理解跟他的生命有關。他以雕塑的方式來具體表達。

二零一三,七十歲。適逢北師畢業五十年,反觀思惟,雖沒有光鮮耀眼,但,這一生沒有白走。滿足,無有後悔。死,可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