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白鴒鷥:麻醉醫師的日記 欣賞陳惠亭醫師 開刀房裡的素描/楊平猷(2013-02-14)

麻醉醫師的日記  欣賞陳惠亭醫師 開刀房裡的素描 楊平猷

一九八零年代,南加州代表台灣人社團的(亞洲商報)發行正夯。當時的副刊中,有一篇幾乎成為專欄的(麻醉醫師日記),經常吸引著我。該文詳細的描述著外科手術房裡的點點滴滴,文中除了病患醫師護士醫具間的互動之外,還夾雜著人文心態思想的微妙轉折,許多門外所看不到的故事都有詳盡描述。後來商報停刊了,關於麻醉醫師的種種也就被遺忘了。

好幾個禮拜前某日,(太平洋時報)二十五週年慶,加上(台美文藝)發表會中,林文政社長問我旁邊的陳先生說:(你那些畫作處理的怎麼樣了)?他們討論的是一套外科手術病房裡的畫作。好像林先生建議將它數位整理。這位陳先生秀出手上的包包回答(沒進展)。我好奇的借來欣賞,並加入他們的談論中。原來這位就是日記裡的麻醉醫師陳惠亭,而畫作就是當年日記的延續,外科醫師開刀病房裡的素描。啊!真巧,有二十多年了吧,卻在這時遇上。

麻醉師在手術病房裡,是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位。手術之先,就是麻醉處理,麻醉後,麻醉醫師就暫且沒事。但,手術期間為防不可意料的變故,直到手術結束,麻醉師是不可以離開,書寫或繪畫是陳醫師渡過冗長的等待時光的自娛工作,這一本素描手札就是當時的結成果。

翻看手上這一疊裝夾完整的素描,直覺只是一本藝術門外的醫師,用繪畫的手法記錄了一頁頁手術病房的故事而已,有點像中學時代生物老師讓我們畫細胞、畫橘子、草履蟲那種畫,不是什麼藝術。但其中也有幾張生動完整的作品,讓我聯想到我的老師──(礦坑畫家)洪瑞麟。

這些畫作,也可以只是醫療紀錄;也可以是藝術創作.端看我們怎樣把它擺放在檯面,怎樣給他定位與論斷。唯一的關鍵只在某一個眼光與評鑑.這樣的工作,也許只有我有資格來承擔。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只好暫保沉默,若即若離的保持聯繫。並E-Mail轉傳(太平洋時報)中的專訪文章,分享藝術同時暗示我的思想與文筆能力。

兩個多月後又一個偶然,還是在台灣會館,再次碰面,他的畫作還是(沒進展)。
我向他表明,我願意替他Scan;剪裁整理;數位化;放進電腦;作成CD,同時作一個藝術觀點的
比較與討論,放在太平洋時報裡,大家分享。這事,當然一拍即合。

經過協調,處理整理,終於完成了一套可在網際間相互分享的(麻醉醫師日記)了。

綜觀這些畫,出發點不是藝術創作,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作為一個麻醉醫師,一個醫療人員對醫療空間生態的冷眼旁觀,所做出的紀錄。但,假使我們說他不是藝術,也不盡公平。他所畫出的畫面的完整,筆觸線條的肯定與流利,可以看出他原本也具人本的立場;對繪畫的興趣;與技法的自我訓練經驗。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果,還是有值得我們讚美欣賞的價值。

但,身為藝術評論的觀點,還是有必要指出這些作品和藝術家的畫作的異同。
首先回來看一下我的老師:(礦工畫家)洪瑞麟的礦工畫(圖一)(圖二),再看陳醫師的病房畫。(圖三)(圖四)

同樣描述著生命的現象,同樣畫面滿滿,同樣作著短暫記憶的捕捉.但兩者作畫的心態出發不同,場景取捨與畫面經營用心的重點就有不同。長期手法的運作訓練也會迥異,敏感的觀賞者會有感受的不同。

礦工畫家在畫面上掌握的是簡斂而充實的畫面整體氛圍,圗面安排的美感要素,表達礦工短暫的休息取閒場景。雖然有著淡彩,那只是增加華麗的助緣。重要的是人物配置組成畫面的重點,令感覺圓滿。加上筆法流暢的自我舒展,展現著人文內心層面的需求。

麻醉醫師掌握的方向則偏向科學與知識的客觀描述。他描繪對象已有相當的準確功力。這種準頭與他充實畫面的用心,也構成某種程度的美學要素,也有相當的可看性。倘若當時他有掌握畫面美感經驗,而賦與藝術元素的補充取捨,則更上一層樓,成為更有價值的紀錄藝術品。

假使有機會,假使他願意,假使我們的讀者也一樣,在下一次行為中,賦與些些的美感意念與經驗,生活藝術化,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欣賞層次。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陳醫師的(麻醉醫師日記)。基於版面限制,只能這麼多。我挑其中最有藝術分析意義的來欣賞。希望有朝一日,陳醫師辦個展覽,分享大眾。我們以畫作的日期來分辨說明。

08/25/82(圖五)醫師與護士二人的眼神集中在手術的焦點,加上醫具手勢安置的方向暗示,讓畫面有緊密完好的重心,是畫作欣賞的亮點。右下角的明度如能適度的降低,或切除右邊畫面約六分之一,整個畫面會讓欣賞者覺得更有平衡穩重的美感。這畫面平衡的問題在陳醫師的許多畫作中都曾發生相同的現象。

12/16/82(圖六)醫具的描述太多且太過用心,造成佈局分散複雜,醫師手術的重要主題不能顯現,賓主凌亂是大忌諱。

12/15/82(圖七)佈局,主題,畫面邏輯都很簡潔清楚,技法也很熟練。筆調輕重變化,適度流暢韻味十足,是件直得欣賞的好畫。

03/04/82(圖八)顯現與上圖的對比不協調,不是故意要損他,祇是比較而已。

3/25/74(圖九)張接近是一張好畫,假使中間的垂直黑線向左移動到四分之一處,假使畫面下四分之一的一片放暗些,視感就可以集中在醫療工作的範圍裡,畫面自然會產生安穩協調美感,成為表現細膩的好畫。

5/19/82(圖十)(工業的手術房),不論內涵;結構;筆法都很自然純熟生動,沒有什麼敗筆。左端如能加多細節筆劃,平衡兩邊份量的話,就是非常完美的好畫。讚!

以下數張,就請讀者試著以自己的看法來欣賞吧,也期待我們的麻醉醫師更上一層樓。(Tomi20121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